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鼓勵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政府希望通過海綿城市的建立雨水收集系統,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公共政策的推動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的申報與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本次研討沙龍邀請了經濟、規劃、景觀、水務等行業相關學者、專家、規劃師、設計師共同對政策的解讀、改變的發生、問題的涌現進行討論與辨析。
從公共政策角度探討海綿城市實施
在過去一年中,與我們關系非常密切的中國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中,除了海綿城市建設外,大家也定會關注劃定永久保護區,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水利保護紅線等,所有這些,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想象的舞臺,設計不再是畫圖,而需要非常精準地與土地合作,理解人的生活。
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是什么?
一是徑流控制,包括總量、峰值和峰值的時間。
二是污染負荷控制。
如何評估雨水系統的成功與失敗,是將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最大問題。其中LID低影響開發技術要求完全與開發前的水文現象能夠吻合,即讓開發后和開發前的整個水文過程基本一致。
美國現在千方百計在嘗試,但我支持波特蘭提出的現在城市已經發展到不可能再到所謂的開發前狀態理念。美國有些地方可以達到開發前,因為美國是各個州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標,而像波特蘭這樣的城市根本做不到。
所以關于開發前如何定義,他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認為生態過程一旦破壞是不可逆的,要恢復到何種程度,也值得商議。海綿城市包括徑流的控制和污染負荷,這方面因地區不同也有不同的目標。
海綿城市的喜與憂
我們對海綿城市和LID關系,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的認識都需進一步探究。我們才剛剛開始,在很多方面,技術上遠遠不成熟,我覺得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在國內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里,提出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概念,它確實推動了海綿城市和LID的發展,至少在總書記提出以后,我們有一本指導全國的技術指南,可以指導行動是很不錯的,可以成為設計依據,在建設海綿城市實施方案和評審時,技術導則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非常重要的具體量化的指標。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對于初始條件的考慮,如土壤情況、地質情況、坡度情況、植被情況等,現在根據導則查表即可。可根據不同的降雨情況,統計出對應的降雨的頻次,即降雨的控制率,最后對應降雨的量。但是實際做規劃時,相當多的城市達不到80%的控制率。所以怎么通過年徑流總更合理地作為理論依據來支持設計,歡迎大家繼續研究。
海綿城市與PPP
我今天主要講述三方面內容。
第一,是海綿城市,站在市場的角度如何看待海綿城市。
第二,是公私合營PPP,它的概念與內在邏輯。
第三,是結合行業趨勢,談PPP背景下的海綿城市建設。
PPP的核心有四個特點。
第一,全生命周期。政府過去把設計、建造、運營、維護這四個過程分開,單獨請設計、建設、運營單位,加起來的費用一定超過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第二,物有所值。UFM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內部變相做的投資回報率測算,計算PPP是否合適。
第三,風險共擔。地方政府承擔一定的責任,社會資本也承擔責任,幾率相同。
第四,激勵相容。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業主。過往這十幾年,房地產快速發展,業主缺乏思考,但是今天業主是PPP項目公司,有社會資本在里面,其實無異于過去的房地產開發商。大家可以想象,我們未來要面對什么樣的業主。
海綿城市的意義在哪?
生態城市是一個多腳生物,至少有八只腳,需要包括很多的專業來實現。海綿城市和雨水的問題,就是生態城市的一只腳,沒有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就是瘸腿。
但海綿城市是靠什么來支撐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去落實它呢?海綿城市現在有很多的解讀,而以我狹隘的理解,真正的海綿城市就是現代雨洪綜合管理。習主席所講的三個自然,自然下滲、自然積蓄、自然凈化,說的就是低影響開發,就是雨水問題。我們團隊和建設部主導編制的《海綿城市指南》中的核心內涵,也主要是雨洪管理。實際上,如果也把海綿城市看做一個生物,至少有兩條腿。我們再把它歸納一下,其實就是灰色和綠色兩套基礎設施系統。
海綿城市中的雨水管理
我們對水的認知其實還存在著很多誤解,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去發現,去做實驗來研究水的現象,觀察河流冰川的形象,來發現水與景觀的關系。
傳統的模式是像一個篩子一樣,把水都留在池子上,如果堵住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風險。而我們的目標是將綠色基礎設施與藍色基礎設施結合,從整個城市的層面提升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在政策層面上,德國有萊茵河系統,我們歐洲公司的位置就是在萊茵河發源地。通過一個水的框架性導則,德國大大小小的河流,從流域尺度上首先要提供一個認證,來證明我們流域的管理是合乎這個標準的。
1998年德國發布了一個可持續的水政策,我們公司也參與起草了一部分。在德國或者國際上,通過眾多的實施的工程,我們反過來總結了一下,綠色基礎設施一般會節約30%的造價,這種投資上的減少,是我們說服甲方和投放方的一個有力工具。
中國為什么要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理念的一種轉變,它會融合到城市建設的各行各業。同時,它應當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有序發展。
現在的國家給了補助,支撐十六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已經放手讓大家去搞,但是放手并不等于撒手。中央無償給城市提供十幾個億的資金,這個誘惑力太大了。但無論是LID也好,海綿城市也好,具體操作起來是一個城市理念的轉變,它會融合城市建設的各行各業。同時,它應當是一個持續的長期過程。還要尊重城市建設和自然系統修復的客觀規律。最后,大家也需要學習政治。
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外,加了一個生態文明建設。回到我的哲學觀點,生態是不可以建設的,自然生態是天然賦予我們的系統,是資源天然系統要素和人類要素之間的影響和相互作用,人也不過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國內外海綿城市案例分析
布里斯托爾海濱可持續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布里斯托爾Harbourside公共區域景觀設計的最后階段由英國景觀建筑師Grant聯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爾Harbourside已經獲得了好幾個獎項,包括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家庭獎,表彰其綜合用途開發(2012)和建筑黃金標準(2008)。再建項目完成之際,布里斯托爾慶祝自己在2015年成為歐洲綠色之都——授予優秀的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創造力、文化和創新的城市。
可持續城市排水: 可持續城市排水將雨水從建筑屋頂導流至港口,通過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還可以灌溉種植。浮動的海港邊緣蘆葦在水進入港口之前過濾雨水和地表水。蘆葦也創造了寶貴的棲息地,并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水邊設置。其他棲息地包括面對中央廣場的綠墻。
金華燕尾洲公園
通過一個實驗性工程,探索了如何通過設計,實現景觀的生態、社會和文化的彈性。重點探索了如何與洪水為友,建立適應性防洪堤、適應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鋪裝的設計,來實現景觀的生態彈性;適應與多方向人流的步行和橋梁系統,建立社區紐帶。靈動的流線設計語言,將場地上的原有流線型建筑、季節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溶解場地,解決了瞬時人流和日常休閑空間的使用矛盾,創造了富有彈性的體驗空間和社會交往空間,實現了景觀的社會彈性;設計從當地富有歷史和文化意味的 “板凳龍”傳統舞龍習俗中獲得靈感,設計了一條富有動感、與洪水相適應的步行橋,將被河流分割的兩岸城市聯接在一起,并使河漫灘成富有彈性的可使用景觀,形成了被稱為金華市最富有詩意的景觀,將斷裂的文脈聯接起來,強化了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了景觀的文化彈性(by 土人設計)。
法國馬恩河畔萊佩爾勒Perreux河岸景觀設計
馬恩河畔萊佩爾勒市重新思考了與河流的聯系,把它看成是一個主要的環境、社會、城市和政治問題。該項目的目標在于讓人們重新記起河岸,讓其他種類的動植物回歸馬恩河岸,煥發河岸的活力,弱化水與城市的界限。混凝土防護轉變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濫,擴大環境功能。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觀(陰涼、植被、適宜的地表、照明設備、裝置),人們就會被水景吸引,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與城市的聯系。
4結語
隨著4月初試點城市名單的正式公布,一股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在全國興起。熱潮之下更需冷思考。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綜合的巨大的工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許多問題有待深思。海綿城市的實質就是用現代雨洪管理來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一系列雨洪及生態問題,實現像自然界那樣的平衡。城市化區域對雨洪的綜合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傳統的城市水網管道的建設,還包括城市的發展模式、規劃、土地利用等等,需要各個專業的配合。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車伍:“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潮為行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與挑戰,更面臨著諸多有待探討的現實問題。海綿城市建設的符號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認識不到問題的實質,并且不能踏踏實實地將其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可能會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