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惠民,以水興業" ----------曾紅舟
一
海綿城市技術指南,對內澇防洪涉及很少,提出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那么控制容積和內澇防洪關系了,難道場地只需要進行控制容積和外排量計算,就可以解決雨水問題?
二
海綿城市技術指南,選取至少近 30 年(反映長期的降雨規律和近年氣候的變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資料,扣除小于等于 2 mm 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將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進行排序,統計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總量(小于該降雨量的按真實雨量計算出降雨總量,大于該降雨量的按該降雨量計算出降雨總量,兩者累計總和)在總降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降雨量(日值)即為設計降雨量。
V= 10HφF
式中:V——設計調蓄容積,m3;
H——設計降雨量,mm,參照附錄 2;
φ——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可參照表 4-3 進行加權平均計算;
F——匯水面積,hm2。
1.大家不難發現:設計調蓄容積對應單位有面積公頃,日設計降雨量,綜合徑流系數,那么計算出來設計調蓄容積是不是日容積,那到底是年調蓄容積?
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按照30年日降雨量推導,是否可以達到“小于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功效,
三
海綿城市技術指南,各地應結合城市水環境質量要求、徑流污染特征等確定徑流污染綜合控制目標和污染物指標,污染物指標可采用懸浮物(SS)、化學需氧量(COD)、總氮(TN)、總磷(TP)等。城市徑流污染物中,SS 往往與其他污染物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一般可采用 SS 作為徑流污染物控制指標,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年 SS 總量去除率一般可達到 40%-60%。年 SS 總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進行計算:
年 SS 總量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低影響開發設施對 SS 的平均去除率。
低影響開發設施對SS去除率沒有鑒定,作為指南導則,讓徑流污染控制成為了瞎取值,瞎拍腦門,(軟件模擬也拍腦門)
四
海綿城市提出的年徑流總量控制和多指標: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于場地挖多少坑?,這是違背生態做法
透水鋪裝率等于下滲鋪裝,對應基礎和耐用,以及地區是否適合做,都沒有強制指明
五
海綿城市提出雨水回用鼓勵指標:實際工程多少雨水回用是擺設,浪費資源,應該考慮實際可行性!同時,雨水回用成本都是一本亂賬!
六
1、需求與定位難,把控難,靠幾個指標難以實現大海綿建設
1、調研與基礎數據分析難,基礎數據不能共享
2、規劃范圍和試點片區相關性難,以試點片區來統籌全局規劃,太片面,不能形成整體有效排水系統!
3、排水分區和管控單元劃分依據難,
5、豎向規劃與海綿城市設施的銜接沒有統籌,
6、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與控單元目標相關性難,
7、雨水管網灰色建設和lid措施相關性難,
8、城市內澇排洪不能與海綿城市規劃形成系統性,
9、海綿評估與監測方法難;
10、后期維護成本高和操作難
七
1、需求與定位難,把控難,靠幾個指標難以實現大海綿建設
1、調研與基礎數據分析難,基礎數據不能共享
2、規劃范圍和試點片區相關性難,以試點片區來統籌全局規劃,太片面,不能形成整體有效排水系統!
3、排水分區和管控單元劃分依據難,
5、豎向規劃與海綿城市設施的銜接沒有統籌,
6、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與控單元目標相關性難,
7、雨水管網灰色建設和lid措施相關性難,
8、城市內澇排洪不能與海綿城市規劃形成系統性,
9、海綿評估與監測方法難;
10、后期維護成本高和操作難
八
(1)關于城市排水模型的精度
城市排水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涉及到的東西很多,不是排水管網弄清楚了,就能用模型算得很準了。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無論是誰,無論采用什么軟件或者模型,也無論采用什么建模思路,想建立一套城市尺度的排水模型來精確地模擬城市洪澇情況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現階段我們對城市排水模型的要求更多是應該是能夠反映出內澇的趨勢和大概情形,或者具體來講可以模擬出哪些點可能會被淹,淹沒深度能達到實測的三四成就已經很好了。那些宣揚城市洪澇模型算得有多準的研究多半是糊弄人的或者是外行話。當然不能說,既然現有條件怎么樣都算不準,模型是不是隨便建都可以呢?不是,現在算不準,我們也必須想辦法,讓模型盡可能的符合實際,隨著模型算法和基礎資料更完備,總會有能算準的那一天。
(2)關于基礎資料對結果的影響
很顯然,要對城市洪澇進行精細化模擬,必然要高精度的地形資料、管網資料以及其它一些資料作為支撐,離開了這些,談模擬得準與不準早已經失去了意義。不少地方建模型,只收集到了城市主干管和次干管的數據,卻還想把小區的淹沒模擬準,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一點必須要明確的就是你收集到什么樣的資料,就只能模擬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收集到城市干管的資料,就沒有必要去想盡辦法把小區的內澇問題一并研究,其實在這種情況,只做城市主干道的淹沒情況就好,完全沒有必要采取一些奇怪的方法去模擬小區范圍內的淹沒,不僅算不準,還會影響其它地方的結果。
(3)關于城市產流的計算模式
現在城市排水模擬一般都會建地表地下一二維耦合模型,用一維模型模擬管網和河網,用二維模型模擬地表,那產流到底怎樣計算?有的地方,比如居民區,大部分雨水是直接進入管網的,而在一些較為空曠的地方或者雨強較大時的路面,雨水一般是先在地面流動,再進入管網的。所以,對于一個大的區域來講,這兩種產流模式一般都是同時存在的,不管單獨用哪一個,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建議,在有管網的地方,降雨優先進入管網,沒有管網的地方,優先在二維模型中考慮。在當前城市水文研究中,并沒有定論說哪種方法更好算得更準,但是想超出這兩種方法去整些別的比較合適的方式,可能也是比較難的。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下設計容積:
控制徑流污染物SS
沒有基礎數據下海綿城市建設問題
指標指導規劃,規劃一團糟
雨水收集回用,是否可行
海綿城市是否等于反生態設計(挖坑)
海綿城市等于LID,不能解決雨水問題
海綿城市與灰色建設協調問題
軟件模型模擬等于忽悠
安微池州
清華大學內
海綿城市建設效果還是不錯的,建設只是有待提升和完善,所以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失敗!
海綿城市源頭建設:
以景觀為主,LID措施為輔,嚴格執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多指標
海綿城市中端建設:
以市政為主,LID措施為輔,嚴格執行內澇標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徑流污染物控制SS
海綿城市末端建設:
以生態水利為主,LID措施為輔,嚴格執行排洪標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徑流污染物控制SS和生態建設
總結:
目前的海綿城市主要是針對海綿城市源頭進行建設,主要是LID措施設計,希望海綿城市不僅是小海綿還是大海綿。能真正擔負生態,,環境,安全重責
以上所有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